《长安县志》记:北陶村初建于唐初,是长安境内比较早的村落之一。人们以做陶器出名,故名陶庄。分南、北两村,本村居北,故名北陶村。

  据《长安县地名志》记载,惠、赵两堡,因寓居村落扩展连成一片,成为一村,为惠赵堡。相传建于宋代,以原惠、赵两姓而得名。清嘉庆《长安县志》记为惠赵堡。141户,701人,犁地926亩。是村委会所在地。

  党家桥坐落沣河东岸,清朝初期有村,因党姓来的早,为去西岸便利,在沣河上架木桥一座,由此而得村名“党家桥”,亦作桥头村。据《咸宁长安两县续志》记,清末在桥头立石碑一座,记方圆二三十里地帮助建桥人的姓名与捐款状况。石碑位毁于“”。80户,380人,犁地400亩。

  牛家堡坐落沣河东岸百余米,清嘉庆《长安县志》记为牛家堡。建于清初,因住户姓牛得名。相传牛姓来自咸阳牛家堡。现牛姓和党姓参半。69户,240人,犁地300亩。惠家堡村西与党家堡村相连处有“华光寺”,相传建于明朝中期,原占地6亩,为道教小庙,里边敬奉牛王和马王。后改为释教寺院,名称为华光寺。华光大帝又称马王爷、灵宫马元帅和马王君等。相传他姓马,名灵耀,从前大闹三界,后被真武帝降服,成为道教的护法四圣之一。玉帝从前封他为“火部戎马大元帅”,因而民间又称他“马王爷三只眼”。相传华光大帝的神诞日是阴历九月二十八日。原华光寺宏伟庄重,钟鼓完全,有碑石记载寺院前史。新中国建立前后,渐渐构成一所私塾书院。20世纪50年代,五间大殿被乡民撤除,两头改建为两座教室,变为初级小学。70年代,从头修建一所完全小学。

  2008年,在五一村合建一所现代小学,供五一村、南陶村、细柳村、北陶村的孩子就读。

  1989年乡民集资重修华光寺。每当阴历初一、十五,来自西安周边和本村的善男信女门前来敬香拜佛,香火旺盛不衰。

  自古沣河沿岸的土匪和响马较多。该村因接近沣河,新中国建立前常常遭受土匪的打扰,一般乡民都藏在自家窖子里躲土匪。1936年前,有钱人家修建了具有防护功用的哨楼工程——“楼子”。惠家堡村共有六座“楼子”,其时出名十里八乡,人称“六楼村”。“楼子”与抗战时期的碉堡方式附近,是用于对方进犯的防御工事。一般高三层,大门内有深坑,

  白日用木板盖着,以便收支。晚上抽取木板,便成圈套。贼一进门,掉入坑里被活捉。二层一般住干活的店员。三层为主人寓居,并寄存金银财宝,贵重物品及粮食等,并放有防御用的木棍、砖块、石头号。

  惠家堡原有古城墙,东西两个门楼,有专人看守,东门楼上刻有“紫气东来”,西门楼上刻有“西望瑶池”,宏伟壮观,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。

  新中国建立后,划归三桥区新农管区办理。合作化时期,和南陶村合并为陶庄生产大队。本村为一、二、三队,南陶村为四、五队。1960年,本村和南陶村分隔。

  20世纪60年代初,沣河水常常众多,良田被吞没,粮食产量低,大众难以处理温饱问题。1961年西安市建立自来水公司,在村中埋设地下管道,打深井,抽地下水送到西安。乡民也首先吃上自来水,用上电。水位由本来的三米降到两米,粮食产量逐渐提高。

  20世纪80年代初,实施土地承揽。粮食产量和大众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。因为接近沣河,有经济脑筋的人合伙够置卷扬机,买牲口,买小型翻斗车等,由河底把沙子转上河岸上出售。又有单个户置办小四轮拖拉机搞运送,把沙子拉到西安修建工地出售。1985年村中就具有小四轮拖拉机70多辆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,对村容村貌进行新的规划,撤除曾经的土木结构瓦房,改建为砖混水泥墙体。

  1985年单个乡民又引入“土法炼油”设备。由甘肃、陕北、榆林等地购买原油,锻炼柴、汽油。90年代初,连续增加到百余家。因不合法,1995年被国家撤销。

  2008年,联络网络公司,费用“让大众缴一些,村中补一点”,给200户乡民装置有线年对农电网进行完全改造。村中花近10万元给各组地头装置灌溉电表。村大街装置暂时电表20余处,有用处理洒水电费高,用电难的老大难问题。下半年又给全村各大街、环村路上装置照明路灯百余盏。2010年3月,盖起村委会工作场所十余间,并装备工作设备,又架起无线个。

  现在乡民的主导经济收入以承揽硬化路途为主,搞修建。在外打工,办个别经营业也占不少户。区外在村中出资办企业的已达20家,出资上千万元的“协成干砂浆搅拌站”落户。乡民具有小型家用车上百辆,大众生活水平正在逐渐的提高。